最权威的高校招生平台    热线电话:13911934741
首页 新闻中心 高考热点 报考指南 报考政策 招生简章 高校动态 艺术招生 高考常识 报考专业
主页 > 报考专业 >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时间:2024-01-23 10:41  来源:未知  作者:eduzs

历史学院 (咨询电话: 010-68902312)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成立于2007年12月,前身是1954年创建的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著名历史学家齐世荣先生、宁可先生、戚国淦先生等第一代教师是历史系的创建者。60多年来,经过四代教师的辛勤耕耘,历史学科的办学规模不断发展,办学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历史学院是首都师范大学唯一拥有三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三个博士后流动站、教育部基础学科(历史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市高等教育经典教材和国家名师的院系。历史学院具有鲜明的教风和学风,已成为国内外一流水平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和研究型学院。根据2017年发布的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我院世界史为A-,中国史为B+,考古学为B-级,三个学科的综合实力在全国历史专业院系中稳居前列。

历史学院目前拥有一个教育部文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一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一个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硏究培育基地,一个教育部历史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等教育部高层次平台。拥有世界史(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国史(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一个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学位硕士点。2018年,历史学(世界史、中国史)入选首批北京市高精尖学科,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联合共建。设置历史学(拔尖人才2.0基地)、历史学(师范,国家级一流专业)、历史学(基地班,国家级一流专业)、世界史(基地班,国家级一流专业)、考古学(北京市一流专业)、文化遗产(北京市一流专业)等六个本科班,另设有世界史/外国语言文学(共6个语种)、历史学(师范)/地理科学(师范)、考古学/地理信息科学等8个双学位点和考古学第二学位点。建有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博物馆、历史学资料中心(多个)、考古学实验室、历史地理实验室等重要教研平台。建有多处师范、考古和文化遗产专业实习基地,历史研究所等20个非实体研究机构。

历史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高职称、高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专任教师87人(含6名外籍教师),其中教授39人、副教授30人,讲师18人;教师中32人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教师队伍中有13人次获得国家级人才称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人,北京学者1人,国际高层次人才5人;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级教学名师3人,北京市优秀教师2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部级教研团队十余个。

学院国际交流发展迅速,目前已经与法国巴黎高师、英国爱丁堡大学、英国伦敦国王学院、英国伯明翰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美国伊阿华州立大学、日本东北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日本国学院大学、日本中央大学、日本新澙大学等签订有合作办学协议,每年都有学生赴欧美和日本留学、访学。

目前,学院在校全日制本科生580人,硕士生390人,博士生182人,博士后19人。办学六十多年来,我院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数千名,既有党政军高级干部,又有一大批活跃在高校和中学历史教研第一线的教师和专家学者。在校本科生屡获市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2007—2022年,近420名本科生被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其中98%以上被“双一流”高校录取。

历史学(教育部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四年制本科 授历史学学士学位

专业简介:教育部批准的第二批历史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全国已获批17家基地之一。着重培养具有强烈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深厚理论素养、扎实史学知识、开阔国际视野,中西汇通,能够勇攀国际史学高峰的青年领军人才。全面落实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等交叉融通机制,重点培养史学研究和外语能力。入学后有科学化、多阶段动态进出机制;通过竞争选拔,确定最终基地班成员。享受学习奖励金、出国出境访学、高保研率等优惠政策。实施大类培养和专业培养相结合,设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三个方向。

核心课程:第一,大类平台课:包括通识核心课和文史哲大类平台课。第二,专业必修课:分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考古学四大模块。第三,跨专业选修课:包括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思想与文化、经济与社会生活、制度文明、全球史、国际关系史、文化遗产与文明传承、历史与历史教育、史料与书写等跨专业精品课程群。第四,本硕贯通课程,或专门性硕士阶段高阶课程。第五,外语类课程:分通用英语、专业英语、其他语言课程,进行分层、分阶段培养。第六,实践类课程,同时开展科研立项、实践训练、学科竞赛和学术交流等。

专业特色:根据学生特点打造差异化培养方案和特色课程体系,建立人才成长档案。开设荣誉课程,实现学术大师引领;突出“双外语+专业”的培养模式;全面落实学分制,认可跨院、跨校和跨国课程;全面落实“一对一导师制”,重视学术创新能力;实施国际化战略和本硕贯通式培养;完备的学术实践体系。

就业方向:本科四年级时,可自选推免保研,或出国考学;获得推免保研者,可选择到外校攻读硕士,或留在本校实施硕博连读。

历史学(师范)(教育部“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四年制本科 授历史学学士学位

专业简介:历史学(师范)专业于1954年设立,在中学历史教学法、中学历史教育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诸方面具有广泛影响。主要培养健全发展、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先进的历史学科教育理念和专业特长、能够胜任中学历史教育的基础教育工作者。1984年获得国内首个历史教学法硕士点,1985-1988年,全国首批招收的“历史教材教法”硕士,皆在北京师范学院授予学位,2013年历史学院自主设置国内首个历史教育学博士点。自20世纪80年代,以黄一欧、于友西教授为代表,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叶小兵、赵亚夫教授为代表,长期担任全国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副理事长、理事长,以及教育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全国基础教育课程资源与教师教育文科工作委员会、中小学教科书审查委员会等多种职务。现行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统编初高中历史教材,均由首都师范大学领衔修订或主编。本专业2020年入选教育部“双万计划”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核心课程:分为基础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三大类,包括: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系列、历史要籍选读、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及跨学科课程;历史教育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与技能、现代教育技术等;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学术实践等。

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包含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考古学科和教育学等多学科,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重视实践体系的完善和实践基地的建设,已建成29家校外实习基地,聘任42名校外指导教师;重视学科竞赛和科研立项指导,提升学生创新理念和实践能力,引领全国历史教育。

就业方向:可报考本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或北京市全日制教育硕士;主要从事基础教育系统的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

历史学(师范)(地理科学师范双学士学位项目)(教育部“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四年制本科 授双学士学位(历史学、地理学)

专业简介:历史学(师范)(地理科学师范双学士学位项目)于2022年获批,基础学制四年,可实行弹性学制。由历史学院历史学(师范)专业和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地理科学(师范)专业共同培养。本项目主要培养具有家国情怀、高尚师德和国际视野,兼备历史学和地理科学基本理论与知识素养,实践能力突出,教育教学、教育管理与教育研究能力优秀,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乐于终身学习、具备卓越潜质的高素质、复合型中学教师。

历史学(师范)专业于1954年设立,在中学历史教学法、中学历史教育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诸方面具有广泛影响。1984年获得国内首个历史教学法硕士点,1985-1988年,全国首批招收的“历史教材教法”硕士,皆在北京师范学院授予学位,2013年历史学院自主设置国内首个历史教育学博士点。自20世纪80年代,以黄一欧、于友西教授为代表,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叶小兵、赵亚夫教授为代表,长期担任全国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副理事长、理事长,以及教育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全国基础教育课程资源与教师教育文科工作委员会、中小学教科书审查委员会等多种职务。现行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统编初高中历史教材,均由首都师范大学领衔修订或主编。本专业2020年入选教育部“双万计划”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地理科学(师范)专业成立于1954年,拥有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有自然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人文地理学3个博士点以及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等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专业拥有“教育部三维信息获取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空间信息技术应用工程研究中心”“资源环境与GIS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9个地学类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地理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城市环境过程虚拟仿真”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以及以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院士、杰青等为代表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地理科学专业有专任教师43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22人,讲师7人,包括俄罗斯工程院院士、UNESCO Chair、国家杰青、北京特聘教授、北京卓越青年科学家等,拥有国家地理学优秀教学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等。本专业2020年入选教育部“双万计划”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专业特色:学生在四年时间里需要接受通识课程、历史/地理专业必修课、历史/地理专业选修课、历史/地理专业实践课以及历史/地理教育类相关课程的学习。实施主学位和第二学位的方式,即以历史学专业为主学位,地理学专业为第二学位,既保障学科交叉,也有利于主学位就业。课程体系包含中国史、世界史、地理学、考古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重视完善跨学科实践体系和实践基地的建设,依托校内“大运河综合实践平台”“中华文明综合实践平台”两个校级实践平台;已建成29家校外实习基地,聘任42名校外指导教师;重视学科竞赛和科研立项指导,提升学生创新理念和实践能力,引领全国历史教育。修完相应课程可以获得历史学、地理学双学士学位。

核心课程:分为基础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三大类。基础课程包括: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系列、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地图学、地质学、地貌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等跨学科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包括历史教育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与技能、地理教育概论、中学地理教材分析、中学地理教学技能训练、地理课堂活动设计等。专业实践类课程包括学术讲座、历史-地理跨学科综合实践、区域历史地理实习、历史-地理教育见习和实习等。

就业方向:可报考本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或北京市全日制教育硕士;主要从事历史类、地理类基础教育系统的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

历史学(国家历史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教育部“双万计划”国家级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四年制本科 授历史学学士学位

专业简介:教育部首批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于1994年设立,主要培养高水平的历史专业教学和科研人才。配备全国一流的师资队伍,设置专门的培养方案,在部分省市统一招生。强调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以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为学习目标。2020年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核心课程:采取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形成以通史为基础的完整课程体系,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历史学功底和较高学科素养,掌握史学研究的知识结构和理论方法。学生在校期间可学习到历史专业所有课程,以中国史为主要培养方向。其中专业必修课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历史要籍选读、世界通史、史学概论、史料学、中西史学史、专业英语阅读等。专业选修课有断代史、经济史、文化史、思想史、北京史等中国史系列,以及世界史、考古学、文化遗产几大系列,供学生自主选择。

专业特色:经过几代人的建设已发展成为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基地。重点围绕导师制、研修课、读书报告、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科研立项、专业实践等培养环节,强化学术实践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历史学功底和较高学科素养,掌握史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依托历史学三个一级学科的优势平台,为专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科研和师资基础。已培养出大批优秀毕业生进入国内双一流和原985、211高校及科研院所继续深造。

就业方向:大多数学生推荐免试或考取研究生,进入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复旦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继续深造;或出国留学;还可选择就业于各级各类政府机构、文化企事业单位(如博物院、出版社、报社、杂志社、文化公司)以及中等教育单位。

世界史(外语双学士学位项目)(国家历史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教育部“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四年制本科 授双学士学位(历史学、文学)

专业简介:世界史专业2001年设立,立足于世界历史与外国语言的专业教学,培养具有世界历史专业基础与外国语言专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北京市特色专业,市级品牌建设专业,世界近代史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世界史教学团队为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获批为“北京市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

核心课程:第一学年在历史学院学习历史学课程,第二学年起到外国语学院学习外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俄语、日语、英语),同时在历史学院学习世界史专业课程,包括历史学专业外语。世界名校教授讲授学分课程与学术讲座,拓展学生学术视野的同时也为出国深造创造条件。

专业特色:跨专业联合培养历史学与外国语言复合型人才,办学质量全国名列前茅。历年毕业生多数成为研究生教育的优质生源,保送或考取国内双一流院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或者进入英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际名校继续深造。

就业方向:国内、国际名校的研究生;科研与教学工作;政府机关与企事业单位的行政、文案与涉外工作;各类文化与教育机构的文字语言工作。世界史专业优秀的办学质量与社会声誉、毕业生良好的历史学与外国语言能力、宽阔的国际视野,是吸引用人单位的核心因素。

考古学 (教育部“双万计划”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四年制本科 授历史学学士学位

专业简介:考古学科设立于2003年,2004年以历史学(文物鉴定与保护)招生,2010年设立考古学专业,2020年入选教育部“双万计划”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1年,获得考古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点,2012年设立考古学博士后流动站。2016年获批国家文物局考古发掘团体资质。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一定历史学、考古学、文化遗产学、博物馆学等专业基础知识,熟悉国家和地方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和法规,能从事考古调查与发掘、文物修复与保护、文化遗产规划和保护、博物馆学研究与实践、文物及公共文化管理等方面的科研与实践、管理与服务的综合型人才。

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包括通史、考古学、博物馆学、文化遗产学等几大模块。大类必修课包括: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学概论等;专业必修课包括:考古学导论、断代考古、博物馆学概论、文化遗产学概论、科技考古学概论、田野考古学、考古技术等;专业选修课包括古文字学、世界考古学概论、考古遗址的保护与管理、博物馆展览设计、中国古建筑考古、中国古代陶瓷器、佛教考古、环境考古学等。

专业特色:本专业立足于田野考古发掘与综合研究,同时开展考古遗产阐释与研究、展示与规划、保护与利用等研究,具有宽视野、多学科、复合型特点。重视通史教育、专业理论,建有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首都博物馆、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北京文化遗产研究院、山东文物考古研究院等校内外10余处实习基地。专业实践包括田野考古、文物修复与保护、博物馆展览、遗产规划等环节,还有考古研学、学术考察等内容。本专业积极服务于北京市和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

就业方向:推免、考取研究生或出国留学;各级、各类考古文博单位就业;海关、公安等部门中与本专业相关的公务员职位;学校、出版社、报纸、电台、电视台以及其它文化教育与传播单位等。

考古学(地理信息科学双学士学位项目)(教育部“双万计划”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四年制本科 授双学士学位(历史学、地理学)

专业简介:考古学(地理信息科学双学士学位项目)于2023年获批,基础学制四年,可实行弹性学制。由历史学院考古学专业和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共同培养。主要培养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优良的史学基础与人文素养,融汇地理空间系统思维和人地环境协调发展观,掌握扎实的考古学、地理信息科学等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与研究方法,具备考古与地理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综合实践能力,熟悉国家和地方相关文物政策和法规,具有国际视野的历史与考古、遗产保护与博物馆类综合性研究与实践并举型人才,为未来深造并成长为卓越科研工作者、文化服务与管理类人才奠定专业基础。

考古学科设立于2003年,2004年以历史学(文物鉴定与保护)招生,2010年设立考古学专业,2020年入选入选教育部“双万计划”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1年,获得考古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点,2012年设立考古学博士后流动站。2016年获批国家文物局考古发掘团体资质。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成立于1954年,拥有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有自然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人文地理学3个博士点以及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等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专业拥有“教育部三维信息获取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空间信息技术应用工程研究中心”“资源环境与GIS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9个地学类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地理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城市环境过程虚拟仿真”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以及以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院士、杰青等为代表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有专任教师43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22人,讲师7人,包括俄罗斯工程院院士、UNESCO Chair、国家杰青、北京特聘教授、北京卓越青年科学家等,拥有国家地理学优秀教学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等。本专业2020年入选教育部“双万计划”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专业特色:本专业立足于田野考古发掘与综合研究,同时系统掌握地理空间信息理论与技术,综合开展考古遗产阐释与研究、展示与规划、保护与利用等研究。建有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首都博物馆、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北京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等校内外10余处实习基地。重视完善跨学科实践体系和实践基地的建设,依托校内“大运河综合实践平台”“中华文明综合实践平台”两个校级实践平台,包含地图实习、区域综合地理实习、田野考古调查与实践、田野考古+3S综合实习等,还有考古研学、学术考察、科研实践等实践性环节。

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包括通史、考古学、博物馆学、文化遗产学、地理信息科学等几大模块。专业基础课包括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考古学导论、断代考古、博物馆学概论、文化遗产学概论、田野考古学、考古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遥感原理与方法、地图学、GIS空间分析、遥感考古、考古地理信息系统导论、环境考古学导论、空间数据采集与管理、遥感数字图像处理;专业选修课包括科技考古学概论、古文字学、世界考古学概论、考古遗址的保护与管理、博物馆展览设计、中国古建筑考古、中国古代陶瓷器、文化遗产空间数据库、文化遗产G1S设计与开发、GIS应用开发、GIS在人文地理和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等。

就业方向:推免、考取研究生或出国留学;各级、各类考古文博单位就业;海关、公安等部门中与本专业相关的公务员职位;学校、出版社、报纸、电台、电视台以及其它文化教育与传播单位等。

文化遗产 (教育部特设专业,教育部“双万计划”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四年制本科 授历史学学士学位

专业简介:教育部审批的全国首家特设专业。通过文化遗产及相关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培养热爱文化遗产事业、熟悉文化遗产核心理念与政策法规、具备文化遗产系列基础知识、了解国际及国内文化遗产保护状况、掌握基础研究理论与方法、具备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一技之长的复合型人才。通过该专业的学习,学生将能熟练掌握文化遗产的调查、评估、保护、开发、管理、宣传等基本流程,熟练掌握一门专业外语,具备一定的自然科技、人文艺术修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核心课程:本专业与考古学专业实行大类培养、后期分流。大类教育课程和专业必修课包括:文化遗产学概论、考古学导论、北京史、文化遗产法规与政策、文化遗产保护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世界遗产:价值认知与保护管理、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北京文化遗产概论、文化遗产学专业英语、史前考古学、夏商周考古、汉唐考古、宋元明考古、中国通史、世界通史等。专业选修课分为文化遗产学系列、考古学与博物馆系列、中国史系列、世界史系列4个模块,数十门课程。实践课程包括学术实践、学术讲座、专业考察、专业实习、教学参观等。

专业特色:本专业以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内容和特定教育方向,注重北京文化遗产实践特色,具有多学科、跨专业、交叉性特点。在重视文化遗产理论基础上,以实习基地为依托,初步形成“文化遗产线性考察+非遗系列调研+文化遗产系列学术讲座+非遗教学体验+文化遗产专业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围绕北京老城与中轴线、北京“三个文化带”与城市副中心建设、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要领域,深度服务首都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服务中华文化走出去,与考古学专业协同培养“大文化遗产”领域专业人才。

就业方向:推免、考取研究生或出国留学;到国家、北京市文化管理部门和文化企事业单位(如博物馆、图书馆、电视台、出版社、文物局、文化和旅游局、报社等)工作;到文化创意、艺术品拍卖等公共和私人机构工作。

新闻资讯

教育新闻

院校招生

教育部 阳光高考信息平台 北京教育考试院 天津市教育考试院 河北省教育考试院 山西省招办 内蒙古招办 辽宁省招办 吉林省教育考试院 黑龙江考试院 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华中招生就业信息网 半岛都市报 齐鲁晚报 海南网络广播电视台 福建高考信息平台 青海羚网 广西招生考试院 陕西省教育考试院 内蒙古教育考试院 辽宁教育考试院 黑龙江教育考试院 宁夏教育考试院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江西省教育考试院 广西省教育考试院 福建省教育考试院 河南省教育考试院 湖南省教育考试院 湖北省教育考试院 河南单招网 高校教师招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