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权威的高校招生平台    热线电话:13911934741
首页 新闻中心 高考热点 报考指南 报考政策 招生简章 高校动态 艺术招生 高考常识 报考专业
主页 > 高校动态 > 复旦大学 98年复旦博后,入选未来女科学家计划

复旦大学 98年复旦博后,入选未来女科学家计划

时间:2025-02-01 11:54  来源:未知  作者:eduzs

复旦大学 98年复旦博后,入选未来女科学家计划

王怡静从不觉得自己属于“天赋型”选手。

来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读博士的前四年,她没有发表任何成果,一度陷入自我怀疑——我是不是不适合从事科研?“但老师们都很好,不急着要我立马交出什么东西,而是一直鼓励我继续钻研。”复旦开放自由的环境,让她慢慢沉淀下来。

如今,她已成为复旦博士后,参与了多个国家级和上海市级项目,发表6篇SCI论文,其中包括作为第一作者在Nature(《自然》)上发表的一篇代表性论文。获得过“复旦大学学术之星”“青年博士生杰出人才奖学金”,入选“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2023年度“中国气象十大科技进展”(第二完成人)。

凭借“基于AI技术的全球太阳能与风能发电实现碳中和的优化方案”项目,日前,王怡静入选第九届未来女科学家奖计划拟支持对象。

“这是一份莫大的鼓舞,惊喜过后,我更意识到肩上的责任。”这个26岁的复旦女生立志在“碳中和”、清洁能源领域做出更多有意义的成果,为国家碳排放政策、电力系统升级建言献策。

而作为一名女性科研人员,她也希望用自己的故事告诉更多人:勇敢探索未知,勇敢做自己。

科研要结合国家需求,要愿意尝试和冒险

王怡静至今仍能回忆起见到导师、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青年研究员王戎的第一面。

“王老师刚从北京回来,背了个很大的包,一下高铁就来到面试的教室。”王怡静本科读的是地理水文专业,当时对如何做科研还很懵懂,只是单纯对王老师的研究很感兴趣。

王戎真诚分享了自己的经历,让王怡静坚定了来复旦读书的决心。“我觉得他的眼睛里有光,是那种对科研非常纯粹的热爱。”

王怡静和导师王戎在讨论

科研要结合国家需求来做,要愿意为此去尝试和冒险——这是王怡静从导师身上学到的重要一点。从事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王戎,曾被质疑做的研究“四不像”,还曾面临经费告急。但王戎坚持了下来,实现了环境地理学、地球科学、能源科学等关联信息在碳中和领域的集成与创新。

受导师启发,直博期间,王怡静以交叉视角围绕二氧化碳排放开始研究,涉足大气物理、化学、经济学和计算机模拟等多领域,先后开展“中国点源和非点源排放对人口迁移的响应”等多个研究课题。

然而,研究过程中,有的因没得出明显结论而搁浅、有的因数据指标精细程度不够而分析不出理想结果、有的则是在开展历史模拟过程中存在问题……接连的失败,让王怡静一度陷入自我怀疑。

恰逢党支部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题党日活动,她对“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理念留下深刻印象。和导师交流后,王怡静想试着从国家发展现状以及“碳中和”战略出发,开展清洁能源需求与规划的研究。

王怡静从看文献开始,到清洁能源设备的安装、清洁能源数据的收集,再到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了解国家的能源系统、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国家政策制定等因素。“一开始我从太阳能入手,后来,又转而研究风。考虑到这两种能源都有间歇性、不稳定的特点,我后来又把它们合并起来研究。”

从零起步,点滴汇聚,王怡静在国家用电分布不均匀背景下,构建高时空分辨率的优化模型,助力提出国家未来低成本、高效用的清洁能源转型方案。同时,她还在“碳中和”的背景下探索国家太阳能、风能发展的开发潜力,以及它们能在全国不同地域所起到的经济效用。

勤奋与坚持,在失败中看见光亮

入学复旦两年半,直博生中期考核。

有同学已发表多篇文章,可王怡静当时还处在建模阶段,连文章还没开始写,因此倍感压力。面试环节,她介绍了过去已做的科研工作以及未来的研究规划后,老师们非但没有不让她通过,还给出“优秀”的成绩。

“当时,老师们说我在开展的工作很契合国家重大需求,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这些鼓励,让王怡静又有自信笃定地做下去。

在“高分辨率的中国太阳能与风能发电时空布局的评估研究”中,王怡静首次从能源统筹角度提出了我国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最优路径和路线图,包括2767大型光伏厂、1066大型陆上风厂和11个大型海上风厂的空间点位、建造规模、建设时间、投资需求以及相应的特高压线路和储能等基础设施要求,有望解决2060年60%左右的电力需求,加快构建现代化智慧能源系统,为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提供能源保障。

珍贵的东西多半是慢慢成长的。

由于对清洁能源发电了解甚少,王怡静从太阳辐射、面板倾斜度和面板转换效率等基础知识开始入手,解析太阳高度角、方位角等和风光发电相关的原理和评估方法;还精读上百篇重点论文并总结归纳,从重复别人的方法和代码化他人的计算过程,结合多种小时级高空间分辨率的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在此过程中不断加入自己的想法实现逐步优化,进而建立专属自己的高时空分辨率的太阳能与风能发电模型系统。

王怡静坦言,有段时间科研出不了成果,经常和自己较劲,“经常做到凌晨两三点,情绪崩溃,哭完后,第二天继续做。”有一次,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反复尝试和修改,她觉得数据结果还可以,拿给王老师看,可老师觉得还是不行。她心一沉,但手上的活儿却没停下。到了晚上,结果出乎意料地好了很多。

那天,她特意发了条微博:“中午还觉得完全没有希望,到了晚上突然间就感觉见到光明。”科研之路上,有太多这样或大或小发光的时刻,足以抵消所付出的艰辛。

熬过无数个日夜,2023年夏天,王怡静终于发表她的第一篇成果,也是这一年内王戎课题组在Nature上发表的第二篇论文,为国家碳中和提供了新的思路。

王怡静所在课题组合照

计划赶不上变化,只要马上行动就好了

“之前我研究范围是全国,现在计划拓展到全球尺度。”王怡静在这次未来女科学家项目申请书中,写下了科研计划。

写代码、构建模型、跑数据、画图、分析数据……这是王怡静科研中的一大难点,需要反复调试。从“全国”扩展到“全球”,为了得出更令人信服的结果,地域冲突、国际合作等更多综合因素也被纳入其中。交叉研究尽管艰难,却让她觉得很有意义。

2024年9月,王怡静入职复旦成为一名博士后。每天投入科研工作,经常到晚上12点或者更晚回去,隔天9点-10点再继续。“这是从学生慢慢蜕变为一个独立的科研工作者的过程。”她说,以前只需专注在科研这件事上就好了,成为博士后,则需要有多件事情并行。

有些人在开始一项课题研究前,会做不少前期准备。但在王怡静这里,她觉得行动是非常关键的。“其实不需要瞎想,也不需要做什么准备工作,计划赶不上变化,只要马上行动就好了。从寻找文献开始,从着手揪出自己想要的数据开始,在这个分析的过程中抽丝剥茧,越来越多的问题就会慢慢浮现出来。”

令人欣喜地是,她的研究正在逐渐受到关注,成果被《中国科学报》以头版头条的形式报道,被评价为“为区域发展提供新动能”,并被《MIT科技评论》评价为“中国碳中和最优转型方案”。在阿联酋举行的“From G20 to COP28”会议上COP主席对该研究工作的价值和意义给予认可,还以她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撰写的咨询建议报告获得科技部推荐,并提交给国务院办公厅。

“我想趁年轻,多学习、多积累,不断充实自己。”不论谈起手头上的科研,还是之后的规划,这个年轻女孩总显得谦虚又干劲十足。2025年,她将前往法国巴黎学习,也计划把手头的科研项目继续做下去。
   本文由中国招生网www.eduzs.org.cn转发,文章来源于网络。

新闻资讯

教育新闻

院校招生

教育部 阳光高考信息平台 北京教育考试院 天津市教育考试院 河北省教育考试院 山西省招办 内蒙古招办 辽宁省招办 吉林省教育考试院 黑龙江考试院 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华中招生就业信息网 半岛都市报 齐鲁晚报 海南网络广播电视台 福建高考信息平台 青海羚网 广西招生考试院 陕西省教育考试院 内蒙古教育考试院 辽宁教育考试院 黑龙江教育考试院 宁夏教育考试院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江西省教育考试院 广西省教育考试院 福建省教育考试院 河南省教育考试院 湖南省教育考试院 湖北省教育考试院 河南单招网 高校教师招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