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中心 蔡丽丽)1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在2版头条以《安徽大学:以有组织科研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为题刊发专题报道。
该文报道了安徽大学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擘画,锚定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引擎,以重大项目攻关为突破,以高端科研平台为抓手,以高层次研究团队为支撑,以高水平研究成果为导向,围绕“大项目、大平台、大团队、大成果、大贡献”,着力强化有组织科研,不断提升哲学社会科学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强化学术探索与国家战略的精准对接,跨学科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全文如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大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安徽大学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擘画,锚定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引擎,以重大项目攻关为突破,以高端科研平台为抓手,以高层次研究团队为支撑,以高水平研究成果为导向,围绕“大项目、大平台、大团队、大成果、大贡献”,着力强化有组织科研,不断提升哲学社会科学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
作为安徽省文科强校,安徽大学勇担新时代新文化使命,积极推进地域文化的研究、传承与发展。
1999年,安徽大学整合校内优势资源,集聚国内相关研究力量,申报并获批成立教育部首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徽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被国家批准为中央和地方共建优势特色学科重点实验室。中心牵头组建安徽省高校徽文化传承创新联盟,协同安徽省内高校成立徽州文化、徽州文献、新安医学、徽派建筑等7家分中心,筹建中国徽学研究院,深入实施“徽学研究提升工程”,牵头开展《安徽文库》《徽州文书联合目录》的编撰整理工作,推动徽学成为三大地方显学之一。目前,中心已收藏徽州文书10万件,出版《徽州文书》70卷、《徽州谱牒》20卷、《徽学文库》等各类著作200余部。《徽州文书》第五辑入藏中国国家版本馆。2024年5月8日,中心参与申报的“徽州文书——徽州千年宗姓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1992年以来,安徽大学集结多学科学者,展开了对淮河流域历史文化长时段、宽领域、大视角的研究,聚焦淮河流域古代文明、经济开发、历史文化、环境变迁与灾害治理、新中国治淮经验等,出版《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近代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当代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等系统研究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的著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民国时期淮河流域灾害文献搜集、整理与数据库建设”为新时代淮河治理提供借鉴。
安徽大学高度重视桐城派研究,将桐城派研究纳入“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学科群培育建设。《姚鼐诗文集》《姚鼐师友门人往还信札汇编》入选“全国古籍出版社百佳图书”;整理出版的310余万字《方以智全书》,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
安徽大学深入挖掘区域红色文化资源,编纂十卷本《安徽红色历史记忆丛书》;整理出版《安徽古籍丛书》116种221册8000万字,入藏中国国家版本馆;江淮地区群舒故地周代遗存研究成果《群舒文化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安徽大学牵头建设安徽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获批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承接编纂国家重大工程《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安徽卷》。签署《淮南武王墩墓出土文物多学科研究合作协议》,承接武王墩一号墓出土文字整理、一号墓影像记录、传播及研究工作。深入调研云南普洱景迈山14个村落,助力“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遗产”申遗成功,成为全球首个茶文化世界遗产。
安徽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孙长银表示:“围绕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这一战略任务,下一步我们将着力加强徽州文化、长江文化、淮河文化、大运河文化、黄梅戏文化的研究,加强安徽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加强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的传播,在加强话语体系建设中彰显‘安徽声音’,将安徽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强化学术探索与国家战略的精准对接
近年来,安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新兴产业占比持续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改造升级,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正以坚实的步伐迈向高质量发展。作为安徽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安徽大学锚定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强化学术探索与国家战略任务的精准对接,以“双一流”建设为牵引,一方面,夯实并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徽学、法学、新闻传播学、应用经济学等重点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优化学科布局,以范式转型、方法融合为抓手,将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推动形成动植物考古、文物科技保护、人工智能法学、数字经济学等新的研究领域和学科方向,整体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创新发展。
安徽大学积极打造特色智库集群,拥有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省部级以上实体性重点研究机构23个,包括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中宣部舆情直报点、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等国家级智库平台和创新发展研究院等省重点智库平台。建有国别和区域研究院,为安徽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提供智力支持。安徽大学拉美研究所获批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安徽大学欧盟研究中心被教育部评为国别和区域研究高水平建设单位。近五年,安徽大学咨政报告获省部级及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200余项,其中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批示5次。
聚焦解决区域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安徽大学连续11年发布《安徽社会发展报告》蓝皮书。成立安徽法治研究院,牵头参与国家及地方50余项法律法规起草工作,获批教育部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毕业生在安徽省政府新一届法律顾问中占8席,在地市级以上政法系统骨干中占比超六成,为法治安徽建设贡献重要力量。
积极助力乡村振兴,成立安徽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创办《乡村振兴前沿报告》,助力宿州“两区”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由局部试点向全国铺开。积极开展特色小镇和文化乡村建设,探索国家精品特色小镇建设“安徽模式”。连续六年驻点长丰县杨庙镇马郢社区,为乡村振兴品牌“马郢计划”提供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品牌策划、项目运营等咨询,助力安徽马郢村成功转型“旅游村”“网红村”。
跨学科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
安徽大学重视基础学科研究,优化投入结构,鼓励开展长期研究,以求同存异的学术氛围、互惠共赢的科研风貌,涵养学术大师,凝聚青年才俊,在原创性理论、标识性概念上取得系列创新。
《古文字谱系疏证》《古汉字发展论》创新性提出汉字构形与发展动态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获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收藏整理战国竹简1167枚(“安大简”),发现迄今所见年代最早《诗经》《论语》文献,为先秦文明研究提供新史料。《凌家滩——中华文明的先锋》总结出版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凌家滩文化(距今5800—5300年)考古发掘成果,将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年代再向前推进300—500年,推动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考古遗址公园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历时三十余载建构的“中国和生哲学”体系,对“和谐共生”进行了深入的哲学解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经典释文》文献与语言研究”,在今本《经典释文》的文献和语言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十四五”以来,安徽大学按照科研全生命周期过程,系统谋划,推出文科重大项目培育、重大成果培育、高水平学术创新团队建设“三大项目”资助计划,激励人文社会科学教师以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导向,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目前,安徽大学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200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冷门绝学项目等各类项目全覆盖。
谈及未来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安徽大学党委书记虞宝桃提出,安徽大学将谋划“全方位”学科布局,做安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排头兵;谋划“全要素”学术体系,做引领安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突出贡献者;谋划“全领域”话语体系建设,做安徽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有力践行者。
据介绍,安徽大学将重点建设国别和区域研究院,积极开展对中东欧、东盟、西亚北非地区的研究,为国家外交战略、政策咨政建言。(本报记者 吴楠)
阅读链接https://epaper.csstoday.cn/epaper/read.do?m=i&iid=7002&eid=50600&sid=234440&idate=12_2025-01-06_A02
本文由中国招生网www.eduzs.org.cn转发,文章来源于网络。
教育部 阳光高考信息平台 北京教育考试院 天津市教育考试院 河北省教育考试院 山西省招办 内蒙古招办 辽宁省招办 吉林省教育考试院 黑龙江考试院 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华中招生就业信息网 半岛都市报 齐鲁晚报 海南网络广播电视台 福建高考信息平台 青海羚网 广西招生考试院 陕西省教育考试院 内蒙古教育考试院 辽宁教育考试院 黑龙江教育考试院 宁夏教育考试院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江西省教育考试院 广西省教育考试院 福建省教育考试院 河南省教育考试院 湖南省教育考试院 湖北省教育考试院 河南单招网 高校教师招聘网